年度活动 2017年度
李鲁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板
2018-09-10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至国家战略,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构建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经济合作的平台,既是粤港澳自身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国家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城市群IP的升级

  中国有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珠三角是其中之一。目前,论规模、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长三角是综合实力最强的。由于珠三角具有毗邻港澳的得天独厚的优势,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珠三角改革规划发展纲要,将珠三角的改革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托港澳为窗口,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通过规划同编、产业同步、金融同创、设施同建、环保同治、公共服务同享,珠三角成为广东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最快的区域。城市IP则打破了区域内珠三角九个市的行政分割,通过产城融合,产融结合,在一体化进程中形成了三大经济圈协同并进的局面。这样使得珠三角一体化格局进程加快,城市群与粤港澳形成了大都市圈。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战略



世界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

  从2003年的CEPA到2008年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到2014年的深圳、珠海、南沙自贸片区,都是基于整合粤港澳三地资源,为国家战略大局服务的考虑。港澳是我国提升全球经济话语权的重要平台,也是世界级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中心。把珠三角城市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进而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仅是从区域城市群向国际城市群的价值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话语权有举足轻重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翻开世界的版图,我们会发现一个全球性的规律。沿海的湾区聚集了发展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国际一流湾区普遍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度发达的经济、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完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等等。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应该是具备向一流湾区,世界级大城市迈进良好的条件。一个国家里存在两种制度,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制度红利。我们有三个关税区和三个自贸片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核心城市,还有七个拓展城市,这完全可以和纽约、旧金山比肩媲美。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6600万的人口,2016年大湾区的GDP为1.4万亿美元,接近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规模,进出口总额,机场的客运量,港口的吞吐量在世界排名都是第一的。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肩负三大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战略,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构建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经济合作的平台,既是粤港澳自身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国家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第一,是自身存始相依的使命。它是3D融合发展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使其成为中国和世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同时联手港澳可以探索世界高水平的投资贸易的规则,构建开放型新格局。

  第二,是构筑一带一路对接融汇的战略枢纽。面向广大南亚、东南亚市场,同时通过资源对接把世界的工厂变为世界的市场,使中国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体中找到自身的国际定位,提高话语权,甚至一定的定价权。

  第三,是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起到协调、带动的作用。同时拓展港澳发展的空间,促进港澳长期的繁荣稳定。


中国样板,如何打造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的城市群



旧金山科技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中国特色的样板,中国样板的目标是跻身国际第三大湾区和世界第三大城市群,目前软实力和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差距。东京湾是产业湾区、旧金山是科技湾区、纽约是金融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IP,我认为是产城融结合的湾区。中国特色样板最终要实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下产城融结合的大湾区,实现经济共融、城市共享、产融共兴、生态共美、体制共补,要形成国际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完善、完备、便利的基础设施,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和集聚外溢功能,拥有优质和优美的生活圈,东西方文化和谐共融,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一流的金融、贸易、航运、智造、服务和创新中心,这是我们中国样板。


-中国样板的发展定位

  第一个是全球最发达、最具活力的经济区。第二个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第三个是全球科技产业的创新中心。第四个是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第五个世界闻名的互鉴高地。


-中国样板的发展格局和空间格局



粤港澳共建世界级城镇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打造中国样板必须优化大湾区城市发展的格局,构建一环三级三带多节点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一环三极,世界级中枢,是香港和深圳,广州和佛山,澳门和珠海三大极,引领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三带多节点,大湾区群落,打造沿海发展带、大西南拓展带,向西北拓展,对接北部湾地区,还有东南拓展带,做强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五个节点城市,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区域,对接东南亚、南亚、欧美市场,带动海西、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

  由于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遵循的最大方针,也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城市的IP,所以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构建一个政治上两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一体的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样板的保障体系

  首先是政策的保障,争取国家更大更多的先行先试改革权限和政策的支持。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不是主导,市场要成为主体。第二个是机制保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央省区高层对话机制,发起设立国际湾区联盟,促进IFF国际会融公共外交和F20国际网络建设。第三投入保障,政府出资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基金,推广城市运营PPP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

-中国样板要凸显的七个中国的元素



中信汕头滨海新城

  首先要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发达完善、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现代综合网络,共建世界级的港口群、机场群、轨道交通网、海陆空综合交通物流中心枢纽和城市综合管网体。目前,要超前考虑粤珠澳大桥通车后,如何把香港连接到珠海,再连接到深圳。还有考虑粤港澳五大机场和多个通用机场的资源整合,城际轨道连通,水资源的跨境保护等等,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中信集团与汕头PPP合作的广东模式。

  中信集团以500亿撬动数千亿的社会资本参与,打造了一个168公里,可容纳90万人口的高端化产城融合的滨海新城,实现从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综合运营商的华丽转身。中信集团创造的产融结合的合作模式,市场化运营、分类别开发的运作模式,多种类的融资模式,提升低价、分享溢价的盈利模式,合同法定,风险分担的风控模式,成功推动了广东省PPP模式的展开。

  第二,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托珠三角自主创新,广深加七个城市的示范区,建设四个创新级,香港、深圳、广州、珠澳,形成一个科技创新的走廊,共建粤港澳地区分工合作的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凸显它在世界级大湾区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现在要重点考虑大湾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创新人才的发展制度,还有原创性、前沿技术的突破等等。

  第三,构建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发挥大湾区各城市产业优势,加快迈进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实现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品牌化,去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基地的集聚区,构建高端引领,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超前思考大湾区里香港与广深国际金融核心圈的构成,如何在香港成为离岸的人民币定价中心,粤港澳跨境的高端产业园如何实现利益共享等问题。

  第四个,实现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完善口岸和人员、物流往来便利化机制,实现湾区群落居民来往港澳和内地通行证便利化,推动扩大内地与港澳高端人才互认互用,成为全球资源和资本配置的重要节点。现在要考虑广东自贸区如何在湾区里扩区,允许自由港放宽外国高层次人次签证。

  第五,构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推进产城融合,产融融合的城市化进程,构建蓝色生态湾区、世界级全域旅游区、智慧城市群等,成为人民富裕文明程度最高,公共服务最完善的一流城市群。

   第六,打造湾区更多的国际重大合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合作平台正在展开的是三个新区,还有中新、中德、中以、中韩等方面合作。粤港澳深度合作的平台有三类,一类产业合作的平台,南沙、前海、金银,还有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园。

  第七,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圈层模式。粤港澳大湾区还有一个重任是要向内拓展,最终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核心区9+2城市,辐射带动泛珠三角8个省区,推动南中国趋势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本文内容根据作者在“2017中国城市运营论坛”发言整理,未经作者审阅。图片来源于中国城市运营联盟、新浪网、网易、百度百科等,如需转载或有相关问题请联系公众号,谢谢。)

人物简介

李鲁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巡视员、副主任

  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客座教授、中国财经智库高级研究员

  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

  广东金融智库筹备组组长、广东省财政学会和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李鲁云女士长期在广东省政府研究部门从事政府工作报告、省政府重要文件和省领导重要文稿起草及全省重大政策的研究工作,尤其对宏观经济、财税金融、产业改革发展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建树。

  近五年来,组织完成了加快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广东加快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地方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对广东省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一大批省重大研究课 题。参与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促进粤东地区加快发展、粤西地区振兴发展和粤北地 区跨越发展三个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等国家和省重要政策文件起 草工作。决策研究成果受到李长春、张德江、王岐山、汪洋、胡春华等历届省主要领导同志的充 分肯定,多次获中国发展研究奖和广东省发展研究成果奖。在省内外权威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