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动态 联盟快讯
朱岩:数字城市将是人类社会最美好梦想的实现
2018-11-28


      2018年10月26日,第二届中国城市运营论坛在京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AI+城市运营:探索智慧城市运营创新之路”,来自政、产、学、研界的近300名嘉宾出席论坛,共同探讨“AI+城市运营”的发展路径。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2018中国城市运营论坛主席团成员朱岩教授发表了题为《AI+城市运营:未来城市发展之道》的主旨演讲。

(以下根据朱岩教授在“2018中国城市运营论坛”的演讲整理)




      围绕“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这些热点话题和技术,中国城市运营在“AI+城市运营”的转型期里,面临着哪些机遇?


城市运营四个基本要素的现状与趋势


    “十九大”之后,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不断涌现,新经济要求我们建立一种新的城市运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在“十九大”报告里边是有非常明确的论述,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四个方面也是城市运营的基本要素。但如今的四个基本要素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实体经济角度看,前些年过分强调资本市场,使得实体经济受到一些伤害;此后进行了一些调整,让经济的主体再回到实体经济。以中信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都在积极进行这样的调整,让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当中处于核心地位。


       从科技创新角度看,除了看每个细分领域的创新,更要看“数字时代”城市的整体创新。本次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白皮书2018》就此进行了指数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大家了解,如何判断“人工智能城市”的创新领域。


      从现代金融角度看,现代金融不是“现在金融”,金融要同时以服务实体经济和创造价值为目标,不单局限于“钱生钱”。只有将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才可能在整体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变得更完善。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一切都离不开人,每座城市都在进行科技创新,需要大量人才。现在,中国不仅缺少新经济、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军人才,更缺少脚踏实地的能够将我们的设想、构想落地的中层、基层的数字经济人才。因此,人力资源将会是未来城市竞争力最有核心的表现,招商引资的年代已经过去,“人才引商”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


深度融合首先需要“围绕人创造价值”


      现在大量的应用,还停留在浅融合的阶段,更多地作为一种宣传,没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我们希望能够创造十倍于工业经济的价值,就像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创造了十倍于农业经济的价值。正如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当时很多农场无法想象工业经济如何像变魔术一样变出来十倍的价值;现在传统的城市运营者,恐怕也无法想象“数字化城市”、“AI城市”能够创造出来的十倍价值空间究竟在哪?当我们出现这样的迷茫时,需要回溯两百年来思考,现在我们的所思所想和那个时候是否是一样的?还是敢于作为价值创造者,做好城市运营理念的新突破。


      深度融合应是创造价值的融合。我们现在看到的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往往只是展示。例如,我们到某个银行,银行花了很多的经费开发了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我试用后觉得机器人比大堂经理差远了,问机器人半天它也不明白客户诉求是什么,而问大堂经理马上就得到答案了。实际上深度融合没有那么复杂,银行只要从客户出发,将人摆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尊重数字经济时代的每一个参与者,就是在深度应用人工智能。再举一个例子,前些年我过生日的时候,银行先给我发了一条“要账”短信:您的信用卡需要还款多少?一分钟后又发了一条“祝福”短信:“祝您生日快乐”。这种操作哪有智能可言?如果真正实现了智能,那么两条短信的发送顺序应该是祝福在先、“要账”在后,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体验。造成这种“不智能”的原因,是服务提供者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没有站在人的角度、客户的角度想问题。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现在还非常不成熟,但已有了一些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如果我们不能够站在人的角度将这些技术、方法用足,那就更不能发挥作用了。所以,深度融合首先指“如何围绕人创造价值”这样一种融合方式。


      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种深度融合称作“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更加强调的是逻辑、决策等这方面的辅助技术,能够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这些领域里边加快推进互联网+,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应该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智能产业,智能生活和智慧社会,产业的智能化是指数字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智能化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体现;社会的智能化是整个社会向“中国梦”的方向发展。这一切需要我们用新技术创造新业态,构造新模式,才能建设出来。


人工智能城市运营需具备“二维”思路


      什么样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工智能城市”的需要?可以从社群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工业时代的人群是“树状结构”的,现在是“网状结构”,这两者不仅在规模,更在传输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原来实体城市只关注实体人群的聚集,只有实体市场一个维度;现在的城市除了实体的城市、区域、街道的维度以外,还可以发现一个虚拟的维度正在诞生,我们需要虚拟的社区。因此城市运营不能仅是运营一个实体的街道,更应包含大量的虚拟社区,我们将它称为“二维市场”。运营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应该想办法将这“二维市场”有机融合成“社区型城市”,对企业而言叫“社区性企业”,这样城市的规模、经营方式已经不能仅用一种实体组织单元的方式来进行组织,更需要了解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的人群运行规律。我们国家玩游戏的人群已经超过三亿,这个人群让我们看到了虚拟城市运营的一些特点。美国更是为了探索这样的虚拟城市运营,建立了“林登实验室”,聚集两千万人,开展“在这样一座虚拟城市里如何进行城市运营”的观测。


      我们不一定要去建立这样的结构,但我们需要想办法如何在任何一个城市中建立这样的“二维关系”。


      此外,从社群传播角度看,城市的宣传传播方式也逐渐从“自外向内”的公有媒体传播模式,过渡到“从内向外”的社群传输模式,其中最有效的传播是口碑传播。社群的建立或者这样一个虚拟城市的建立,有助于将我们的主张、意见快速地在社群里边加以覆盖。而这样的一种传播成本不同于利用机器的年代,也就是不利用卫星,利用发射塔等传播方式,而是利用“人”的传播。那么如何利用“人”做一个城市的传播?这将会是城市的新名片,不仅只是一个电视台或一张报纸。


数字城市应具备的新特征


      数字城市应具备的新特征城市的重构应该建立在多边市场环境之下,所谓多边市场是指在城市平台之上,所有的客户、所有的人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大家的连接就叫做“多边市场”。一个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不再只是我们原来所了解的那些道路、公交、电力、煤气,等等,还需要更多的基于“多边市场”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构。


      数字城市的新特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移动、参与和智能。无论是城市的运营者,还是城市的参与者,都可以对照着考量一下提供的服务,你所做的城市治理,是否包含这三方面的特性。如何移动?如何参与?如何智能化?如果在这三方面有所突破,我们一定会打造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宜居的、智慧型的城市,在这样智慧型城市里边所发展的经济,所创造的生活,也将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梦想的实现。

 

人物介绍


      朱岩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实验室主任、医疗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务。兼任央视财经评论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互联网经济与产业创新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DNSLAB专家组成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