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动态 特别推荐
联盟观点|疫情经济影响——研报宏观经济观点摘录(20210301-20210307)
2021-03-23



海通证券-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淡化总量,重在结构


      2021年3月5日全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如下:

      2021年设定GDP目标增速6%以上,不仅为了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也为了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当前经济总量回归正常但是内部结构分化仍大,宏观政策强调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在财政政策上,赤字率目标设定为3.2%,安排地方专项债3.65万亿,相比去年均有回落,反映财政规模下降,但支持力度仍高。在货币政策上,增添“精准”、“合理”,未来方向我们维持宽货币、紧信用的判断。对于今年的经济任务,我们认为重在经济结构调整,其中扩大消费、地产调控将是重点,而碳达峰碳中和、延迟退休也值得高度关注。


东吴证券-宏观点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六大信号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公布,在当前的双循环背景下,政府工作重点与去年相比有诸多新意,我们从下面六个方面作出解读。

      除了高频词,还有哪些新提法?从关键词出现频率看,本次报告中创新取代“就业”重回全文最高频词(43次),双循环相关的安全”、“科技明显增加着墨。此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确保种源安全”、“碳达峰、碳中和”等新提法涌现出来,政府工作重点的转变方向得以体现。

      经济目标表述有何不同?与2020年不提经济增长目标相比,本次政府报告重回经济增长目标(6%以上),这与我们此前判断一致。

      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合意预期是多少?结合“赤字率3.2%”与今年预算财政赤字规模,可以计算出2021年名义GDP增速约为9.8%,因此我们推测政府对今年经济增长的实际合意目标为8%左右。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提质增效?今年赤字率拟按3.2%安排,较去年小幅缩减,整体财政政策仍积极这也是为了避免政策突然转向导致地方债务风险和地方政府收支困局。2021年专项债拟新增3.65万亿,预计今年投向基建的专项债难以持续增长,会更多的关注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方向,结构性亮点仍存。

      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精准适度?与此前相关部门的表述相比,货币政策的基本定调未变——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与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不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小微企业融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报告重点强调“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再贷款再贴现成为主要支持工具,普惠定向降准存疑;二是定向引导信贷投放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预计央行后续将推出定向信贷支持工具。防范风险的优先级上升。报告强调要“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这类风险主要在房地产融资、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房地产贷款增速预计继续下滑,不过若普惠小微贷增速能保持在30%以上。可以抵消房地产贷款放缓对信贷的负面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相关内容偏少。之前的报告中均会提到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但本次会议仅提及“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这反映出货币政策操作将保持谨慎。

      哪些领域值得关注?结合政府工作重点,我们认为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有以下投资领域值得关注:①以安全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国防军工、粮食安全;②以绿色”、“碳中和为主题的清洁能源、环卫和相关制造业投资;③以双循环为主题的可选消费、乡村振兴相关的公用事业、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养老及医疗服务领域。


      中国银行-疫情下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新变化2020年在新冠疫情冲击下,逆周期调控政策推动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表明自2015年起的去杠杆进程告一段落。与2008-2014年加杠杆阶段相比,2020年各部门加杠杆的结构、渠道、期限出现新变化。非金融企业部门加杠杆的主体发生变化,国企杠杆率趋于下降,私营企业负债快速增加。“房住不炒”下居民平稳加杠杆,贷款增速有所回落。政府部门对宏观杠杆率增幅贡献率上升,中央政府承担支出责任的主动性提高,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水平提升。总的来看,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缓冲了疫情负面影响,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但也提高企业、居民债务风险,加重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当前,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稳定宏观杠杆率,有序处置各部门债务风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占比。



上海证券-中美经贸关系:层次仍浅


      中美经济交往仍主要集中在贸易领域,仍是浅层次的。中美之间的贸易规模巨大,美国与欧洲一道,构成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中美之间的相互投资不仅规模小,占比也低;与欧洲相比,中美之间的双向投资显著偏低,表明双方之间的深化经济合作和交往的空间巨大。中美之间投资双方都需深化协作,在各自合理诉求内相向而行。

      中美经济发展存在各自不同的“痛点”。美国经济领域的保守主义造成了美国长期投资的不足,使得美国经济后续增长潜力日趋下降。美国经济保守主义是其金融市场体系、企业组织制度和资本主义管理流行文化的必然结果。中国经济的“痛点”在于楼市泡沫,楼市泡沫造成了高宏观杠杆,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同时,使过量货币“脱实向虚”;楼市泡沫还在全社会损害了从事实业氛围,阻碍了企业家精神发展,从而使得资本形成和投资不足。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将渐趋成型,双循环并非表示政策转向,而是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下,对以往政策的深化延续和重心确认。美国的货币困境是国债不足,中国货币困境是“存量过多、增量不足”。

       全球经济面临500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间政策协调难度上升。资本主义出现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市场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反思全球化声音开始出现,理论和实务届开始重新思考比较自由贸易体制积极面,对经济安全性和独立性的影响。由于中外在经济、金融周期演化阶段的不一致,以及政策作用模式和经济环境背景差异,国家间政策差异性或进一步体现。


渤海证券-国际供给能力逐步恢复,全球通胀预期持续高涨


      就外围环境而言,在疫情方面,全球日新增病例数进一步回落,全球疫情前瞻持续向好。经济数据方面,2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明显抬升至57.7%,较1月回升近3个百分点,但服务业PMI指数则进一步小幅回落至44.7%,制造业的强韧和服务业的承压依旧如故;美国2月Markit制造业PMI指数虽小幅回落至58.5%,但绝对水平依旧维持高位,同期商务活动扩张力度则进一步小幅抬升。政策方面,美联储主席在国会听证会上,继续强调当前通胀的抬升不会触发流动性回收行为,明显安抚了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

      就国内环境而言,经济复苏的脚步继续向前迈进,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带来的通胀预期同步升温,而且伴随着全球疫情防控态势的向好以及美国财政刺激的推进,全球需求展望持续乐观,这不仅对国内通胀产生引致效果,而且也对国内出口带来提振,但就结构而言,防疫物资出口将在各国供给能力恢复的影响下而有所承压,受益于供给能力恢复的中间品出口更加值得期待。在货币政策方面,LPR利率持平上月再度验证了央行对流动性的态度,且印证了其此前与市场沟通的表态,即重价而非量,尽管本周公开市场依旧小幅净回笼,但货币市场利率在低位窄幅波动,表明经过此前央行的沟通,市场对其行为的预期逐渐稳定。

      就高频数据而言,下游方面,房地产成交略有回升,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触顶回落。中游方面,钢铁价格触底回升,螺纹和热卷价格在节后涨幅均超过7%。上游方面,煤炭价格依旧呈现弱势,有色金属价格继续走高,贵金属中黄金震荡走弱,白银略显强势,原油价格显著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