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动态 特别推荐
联盟观点 | 后疫情经济观察(20210412-20210418)
2021-04-20


东吴证券那些年,政治局如何解读“输入型通胀”?


      “输入型通胀”担忧来袭,历史上都发生了什么?近期高层在诸多场合都表示了对于通胀问题的密切关注:
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第五十次会议上,刘鹤副总理表示“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最新的进出口数据显示,3月中国进口大超预期,其中价格因素“功不可没”。我们将“输入型通胀”暂且定义为主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连续大幅上涨导致国内通胀压力上升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我们通过商品价格-通胀变化和政策关注度发现2001年加入WTO之后,比较典型的“输入型通胀”时期是2007至2008年和2010至2011年,2017年至2018年尽管大宗商品和PPI都出现较大的涨幅,但并未引起政治局和央行层面的担忧:
      2007年至2008年:该阶段正好处于本世纪商品价格最长上涨周期尾声,本轮国内通胀上涨的特点是CPI和城镇居民价格预期率先在2006年下半年启动,随后PPI大幅跟涨,2007年11月政治局和央行发声要稳定通胀预期、将控通胀作为政策首要任务,货币政策持续收紧。2010年至2011年:该阶段处于金融危机后商品快速上涨的阶段(2009至2011年),由于危机期间的大量信贷投放,2009年下半年通胀预期率先启动,CPI和PPI分别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同比升破0快速上涨,2010年高层和央行主要通过偏紧的货币政策来管理稳定通胀预期,但CPI、PPI居高不下,2011年高层再次将稳定价格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更加注重从中微观进行调控,例如明确提出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预案,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2016至2017年为何“缺席”?2016年至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和PPI也出现了明显上涨,但是无论政治局层面还是央行层面均未对通胀表示出特殊的关切。除了本轮商品上涨周期较弱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胀预期和CPI并未像此前两轮率先启动并大幅上涨。当下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不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多管齐下治理通胀。本轮通胀上升与2016至2017年类似,猪周期与大宗商品上涨错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通胀及预期的压力,参考历史,政策预计还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重视通胀预期管理,继续推行减税降费,加强供给侧应对,规范价格形成机制。


西南证券货币政策,乱云飞渡仍从容


      货币政策稳住节奏,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根据文件,到2035年,要使铁路网络布局结构更加优化完善,铁路债务规模和负债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后续有望推出政策组合拳,碳监测、碳捕捉、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行业或将持续受益;

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中部地区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3月31日,银保监会表示要将稳妥有序推进养老金融试点,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第三支柱建设中的作用;

      4月1日,国新办发布会央行回应支持区域发展、数字人民币、“彩礼贷”、“墓地贷”等话题。在未来货币政策定调上,未来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定力,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保持好宏观政策的领先态势。


东方证券聚焦数字经济监管:金融科技监管如何补短板?


      伴随着反垄断的推进,与互联网巨头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受到广泛关注。这些企业脱胎于大型电商,天然拥有数据壁垒,中小企业难以与之抗衡。结合央行再次约谈蚂蚁集团的五个整改方向,我们认为:

      规范非银支付,回归支付本源:(1)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2)2021年1月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直指相关支付机构,重点内容包括提出“系统重要性非银行支付机构”概念、对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进行穿透式监管、明确不得将用户信息用于营销等用途,等等;

      打破信息垄断: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保障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

      以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进行全方位监管:2020年9月出台的《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都将成为参照。

      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我们认为加强对联合贷、助贷的监管将是其中重点。

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2019Q3起余额宝规模触底回升,预计未来其规模仍将受到持续关注。

      金融科技巨头将如何转变?(1)按照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进行监管,涉及业务的转型重组,同时关联交易受到限制;(2)在联合贷、助贷中承担更多风险,相关业务盈利能力承压;(3)从数据垄断迈向数据依法共享,其他支付、交易数据的共享也有望取得突破,我们认为第一步是平台与监管层共享数据,方便统计监测和相关监管。


中泰证券疫情下的中产萎缩


      美国皮尤中心研究指出,由于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2020年印度中产群体人数(每天收入在10.01美元到20美元之间)估计减少了3200万,相较于疫情前的中产群体人数减少近30%。同时,印度的低收入群体人数(每天收入不到2美元)从5900万增加到1.34亿,增加了一倍以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中产人数预计减少了1000万,相比于疫情前有5.04亿人属于中产群体,这一数字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同样,疫情期间我国的低收入群体从6.11亿增加到6.41亿,在数量上也相对较少。


天风证券4月:迈向本轮经济复苏的第二个高点


      一季度国内经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2月,受疫情反复、气温偏低、就地过年、政府融资后置等短期因素影响,经济增长较去年4季度有所回落;第二阶段从3月延续至今,随着短期因素逐渐消退、宏观政策常态化回归的中长期影响尚不显著,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增强。

      预计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20.5%,相对于2019年同期的两年年均复合增速为6.0%,较去年4季度小幅回落。大宗商品价格在1季度经历了一轮大幅上涨,带动PPI同比从去年12月的-0.4%快速升至3月的4.4%,非食品CPI也从今年1月的-0.8%回升至0.7%。预计1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长21.7%。

      央行一季度例会对经济形势判断更积极,且没有出现“不急转弯”等表述,整体措辞略偏紧;但春节至今货币市场流动性环境友好,除了保持政策延续性的主观意图外,也与利率债供给延迟、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少等客观因素有关。国常会提出“政府部门杠杆率要有所降低”的要求比较严格,广义政府债务增速要从20年的约18%下降至名义GDP增速以下,接近2018年的10.6%。政策取向的进一步明确要关注4月中下旬的政治局会议。


光大证券气候先行,关税殿后,中美经贸缓和路线图


      4月14日至17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将访问上海及首尔,商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安克雷奇火药味十足的会谈之后,美政府高级官员率先访华,中美关系将向何方演绎?

      中美之间,哪些问题不可以谈?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中方底线是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一个中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是美方不可逾越的红线。

      中美之间,哪些问题可以谈?气候、关税、第一阶段协议。

      气候问题:中美展开合作的切入口,但是合作与竞争也将并存。安克雷奇高层战略对话上,中美均释放合作意愿。但是另一方面,气候问题作为拜登内阁的核心议题,也势必会寻求主导全球话语权。美欧预计在2050年同步达到“碳中和”,这个进程也快于中国目标。中美博弈交锋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改变,我们将坚持底线思维,通过碳中和战略方向,凝聚盟友,找到共识。

      第一阶段协议:美方讨好摇摆州的着力点,中方的有利筹码。第一阶段协议产品包含大量制成品、农产品和能源品。疫情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中,唯有中国自美采购的第一阶段协议产品数额快速恢复。2021年1-2月,中国继续加速自美采购的进度。因此,美方有较强的动力去推动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落实,这也是中方的重要有利筹码。

      对华关税:中美均有降低关税的政治诉求。中国厂商开始上调对美出口的商品价格,美方面临关税成本带来的通胀压力。2019年下半年,随着对美出口的增速持续下行,中方厂商开始明显下调关税清单商品的单价,主动承担关税成本。而疫情冲击后,2020年4月开始,我方对美国出口的数量快速恢复,中国厂商开始上调对美出口的商品价格,这意味着关税成本将逐步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和厂商身上。为了维持通胀目标,给货币政策留出空间,美国政府有动力降低关税。

      中方对美整体出口尚未回到2017年的水平,关税依然对中国制造业形成负担。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对美出口持续恢复,但2020年对美整体出口依然比2017年下滑13%。中国厂商依然在承担大部分的关税成本,关税依然对中国制造业形成负担。


华泰证券|美欧环比增长如期再加速


      进入二季度,全球重启+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的效应开始兑现,而全球经济与资产价格走势最重要的边际变量之一是经济回升的力度和节奏。我们预测,二季度可能是美国全年需求环比增速的高点、从而进一步带动全球贸易与制造业周期回升。同时,虽然疫情局部反复,但低基数与强出口推动下,我们认为欧洲增长环比将明显加速。

      目前看来,无论是生产还是需求端指标均显示,美欧经济重启渐入佳境,且美国3月中开始兑现的新一轮财政刺激效果可谓“立竿见影”。通胀滞后于总需求增长,总需求环比再加速预示着短期通胀预期可能仍然处于无法证伪、甚至“易上难下”阶段。

      往前看,随着强增长预期逐渐验证,市场注意焦点可能转移至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与通胀上行周期的“粘性”上。生产与需求端高频指标之外,我们还关注大宗商品等供需偏紧的产品价格以尽早捕捉通胀预期变化。而美国财政刺激“峰值”过后,我们也将关注美国居民收入及储蓄率的变化,以判断环比“高增长”周期的可持续性及通胀“粘性”。